公众号描述
国子监起源于祀,所谓"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",因而国子监带有比较深厚的祭祠特性,比如国子监的校长称为祭酒。隋朝时,国子监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,才成为一个独立的、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,国子监的功能才正式确定下来。
明朝国子监的创设,可上追到元末至正二十四年(1364),朱元璋即吴王位,建百司官属。次年,至正二十五年(1365),岁乙巳九月丙辰朔,置国子学。
朱元璋设立国子监,除了是效仿前朝外,主要目的是培养大量官员能为己所用。因为明朝之前的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官员培养与晋升体系,元朝将人分为四等——蒙古人,色目人,汉人,南人,而元朝官员基本上来自一,二等。
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,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。享有各种特权。
第二等为色目人。多西域人,部分契丹人被划入色目人。
第三等汉人,概指北方汉人和契丹﹑女真等族。
第四等南人,概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。
这也导致了朱元璋统一南方后,发现没有大量合格的官员能治民,所以朱元璋挖空心思利诱、威逼全部的文人过来做官,但人数依旧不够用。最后,朱元璋启用二种方案,一是让地主进来当官;二是设立国子监培育官员后备力量。
事实证明,让地主当官除了更加令他们贪婪,对百姓敲骨吸髓外,并没有起到任何好的效果。如此,朱元璋也只得将希望放在国子监身上。
洪武十五年(1382)三月,改国子学为国子监。
永乐元年(1403),始设北京国子监。永乐十八年(1420),迁都北京,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,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,太学生遂有南、北二监之分。
永乐元年(1403),设北京国子监,设堂上官二员:祭酒一人,从四品:司业一人,正六品。绳愆厅监丞一人,正八品。首领官:典簿一人,从八品。属官三十九员:博士五人,助教十五人,俱从八品:学正十人,正九品;学录七人,典籍一人,俱从九品;掌馔一人,未入流。为定制。
国子监的校长称为祭酒,从四品。具体来讲,祭酒主要掌师生教学、庙宇、祭祀、钱粮、经籍、宇舍、胥徒、工役之政令。祭酒一职很重要,一般由翰林学士充任,或者由司业、博士升任。
副校长称为司业,正六品,主要工作协助祭酒总理太学政事,整饬威仪,表率属员,奖励学子,提调六馆而课其经艺,凡训悔诸条,同奉监规而损益焉。
再次是掌管纪律的监丞。国子监的监丞的权力很大,上至老师,中到食堂,下到学生,全都是他管理纠察的范围——凡教官怠于师训,生员有戾规矩,并课业不精,廪膳不洁,并从纠举。
然后是一般性质的老师——博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。
博士的具体职掌是分经教训六堂,依本经考课,想要当博士必须精通易、诗、书、春秋、礼记其中一本,并能教授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四部儒家的经典。助教,顾名思义,辅助博士教学。
学正的任务是掌执行学规,考校训导。学录主要是记录学生成绩与日常行为规范。这四项职务具体分工不同,但均是师表之任。
助教、学正、学录,命官之始,盖沿往代。助者,辅也;正者,正其度;录者,录其业。意实不同,然均为师表之任。
掌馔,即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食堂。不过儒家讲君子远庖厨,所以定制中它是唯一没品的职务。
典簿,相当于学校的财务部,负责收取学生的学费,接收朝廷的补贴等。
典籍,也就是国子监的图书馆馆长。
在明代,凡入国子监的学生都称作监生。而监生大致分为六类;举监,贡监,荫监,例监,夷生与俊秀生。
举监,就是举人进京参加会试不中,从而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学生。这类学生极少,一般来说国子监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举人身份,且只要在国子监当老师就不能再参加科举(明后期是可以参加的)。所以举人参加会试不中,又不愿意去当县令或者教谕一职的,基本上是想参加下一轮科举。他们进国子监读书也不是真的去学习,而是在国子监读书有工资待遇,且有机会到朝廷去实习。
贡监,生员入监者为贡监,贡监是国子监学生中的主力。贡监分为四类,一为岁贡,明朝每年有指标将各地优秀学生派到国子监读书;二是选贡,这是因为地方每年送上来的学生,极大多数是按资排辈上的,这些人年龄大,且没什么学问。因此朝廷想选一批年富力强的生员,这就是选贡。三为恩贡。也就是朝廷有大的喜事(皇帝太子结婚等),会发布一批名额给地方官府。四为纳贡,凡生员以粟纳捐入监者为纳贡,与例监同。
荫监,官员到一定品级(京官三品),朝廷给予此官员子孙若干进国子监读书的名额。另外,如果品级不够,但此官员有死于忠谏者或守土死节者也可以荫监。
例监,也就是纳贡,只要交钱就可以获得国子监入学资格。
夷生,凡土官子弟或外国男女学生来监读书者称为夷生。
俊秀生,凡民间有俊秀通文者,也可以进国子监读书,不过此种方式需要人推荐,而且推荐人必须地位高,或者名声极大。
只要进入国子监读书,除了不用交学费(例监除外),还有自己的一份工资待遇,虽然待遇不高,但隐藏的福利极好,所以大量富豪们都会给儿子们买一个国子监学生的资格。
明朝的律法规定,只要是监生,就免其家属丁役。在明朝交税有二种形式,一是交田税,就是种田交粮食,种棉花交棉花,只要是田里长出来的都要交;另一类是丁役,即作为丁,你自己带武器粮食去守边,县里有什么工程,你都要免费去工作,就是县太爷下乡,你都要免费去抬轿。交田税百姓还能忍受,但丁役就极可能没命,这里不是指被敌人杀死,而是被贪官剥削压榨而死,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崩溃就是这个原因。
明朝国子监分为三级六堂进行教学。初级班为三堂,分别名为正义、崇志、广业三堂;中级班为二堂,修道、诚心二堂;高级班只有率性一堂。国子监会根据学生的学识深浅将其编在不同的三级六堂,低级堂的学生要升高级堂,就要以积分制升级,即通过考试累计学分的方式决定学生能否升级或毕业。
国子监的课本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,兼及刘向《说苑》、律令、九章算法、御制大诰,回回文字;除此之外还要学习武射(明朝前期规定,中后期武射成摆设)。
国子监有严格的作息时间,每个月只有二天休息,分别是初一与十五。且每天有课,学生无故不得擅自离堂,遇有特殊事情必须向国子监祭酒请假才可离开。学生平时上课分早晚,每天早课全体成员均得参加。由祭酒主讲,祭酒与司业共同端坐堂上,监丞、博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等依次序立,学生必须拱立静听。祭酒讲课完毕后,才由博士助教等老师指导学生学习。
国子监规定每年考试十二次,每个季度考试三次,即每一个月考试一次,考得好的学生得一分,中等学生得半分,不及格学生无分。只有得够八分,且无违反重大校规的学生,可以进入下一年级。到了率性堂,也就是三年级,只要得够八分,就可以得到国子监的推荐去朝廷部门进行实习,古代称为历事。
明朝部门长官大多是经过科举上来的,可这些部门有大量的科员,他们是无品的,而这些大多的科员即是国子监过来的。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便民信息
更多推荐阅读